“大设计”视野下的 中国艺术设计发展研究 ——以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为例 杨叶秋 2024年适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之际,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艺术设计作品展在“设计之都”重庆开幕。本届展览共有503件(套)作品入选,其中105件进京参展。作为中国美术界最具权威、影响最大的综合性大展,第十四届全国美展肩负着回应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的“高原”“高峰”之问的使命,致力于在展现“破解古今中西之争”、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伟大工程中,彰显来自美术力量的重要作用。正如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在《以“大设计”视野担负起新时代新征程的新文化使命》一文中所指出:“新时代以来,艺术设计随着社会发展的新阶段新要求,展现出主动的服务意识和积极的创新思维,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使设计成为生产力,使美成为创造力,构筑了中国美术新的发展格局?!?/span> 本届艺术设计展区以“大设计”为视野,涵盖平面设计、书籍装帧、信息与交互设计、工业设计、服装设计、环境设计、建筑艺术等7大门类。通过对参展作品的系统分析可以发现,新时代中国艺术设计正经历深刻的范式转换:从单一领域走向综合系统,从技术应用迈向文化创新,从追随模仿转向自主创新。这种转变体现出中国设计师开始越来越自信地运用自己发掘的独特设计语言。 (一)历史沿革与制度建构:从边缘走向主流 艺术设计自1999年第九届全国美展正式纳入展览体系以来,已走过25年不平凡的历程。这一重要转折既是对世纪之交国家经济蓬勃发展的积极回应,也反映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设计的客观需求。从最初的实验性探索到如今的全面绽放,中国艺术设计展区的发展见证了中国设计从追随模仿到自主创新的转型升级。究其根本,艺术设计根植于中国社会发展和建设的现实需要,始终与国家发展方向和民生实事息息相关,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具体呈现和生动阐释。回溯历史,全国美展艺术设计展区的设立不仅体现了改革开放后中国设计教育的成熟与设计产业的崛起,也反映了国家对设计创新在文化建设和产业升级中重要性的深刻认识,已然成为展示中国艺术设计发展史主线的重要载体。 (二)技术变革与类型拓展:从传统迈向数字 面对数字时代的变革浪潮,本届展览首次将信息与交互设计纳入展区范畴,体现了对时代发展的积极回应。中国美术家协会工业设计委员会秘书长吴琼指出:“在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影响下,信息与交互设计作为一个品类纳入全国美展的范围是恰逢其时的。”这种变革不仅反映了数字时代设计边界的拓展,更预示着设计创新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的深度转型。从荣获金奖的《“巡天”登月服系统组件设计》(图1)所彰显的航天科技创新,到《长江脉动》(图2)呈现的生态信息交互装置,从智能务农系统到城市更新实践,各个领域都展现出技术赋能与文化传承的深度融合。特别是新一代数字技术的应用,如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不仅拓展了设计的表现形式,更推动了设计思维的革新,形成了混合媒介、感知交互、多维体验等新型设计范式,展现出当代中国设计在科技创新浪潮中的蓬勃生机。 图1 第十四届全国美展艺术设计金奖作品《“巡天“登月服系统组件设计》,由胡永攀、袁侨伟、冯寄候、赖轩、孙元明、周敦颐、文华祥、李林熙设计 图2 《长江脉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水生态信息与交互设计装置设计》,由魏勇、严艳萍、张舒童、张倩倩、向往、陈伯川、杨蔓设计 (三)实践深化与使命担当:从美学到责任 本届展览充分展示了新时代艺术设计服务社会的崭新维度。以《远山结亲·新质互联》为代表的乡村振兴项目深度挖掘传统亲情文化,通过设计赋能社会创新,为西南山区开辟了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路径(图3)?!吨厍烀朗豕啊吩蛞浴俺∮?、会面、关系”为设计主题,通过艺术设计激活城市工业遗存,成为推动文化艺术产业繁荣的典范。在重大工程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庆典天安门广场“红飘带”设计》(图4)通过参数化设计等创新手段,完美诠释了庆典活动的庄重与艺术性。这些实践表明,新时代的艺术设计已超越纯粹的美学创造,深度介入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设计不仅要满足功能需求,更要承担文化传承、社会进步的重要使命。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到关注民生福祉,从推动产业升级到助力乡村振兴,中国设计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融入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开辟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设计发展新路径。 图3 《“远山结亲·新质互联”——西南山区的社会创新设计实践》,由皮永生、张田田、种晓晗、文杰、艾博、楼梦媛、夏如松、成佩云、王诗音设计 图4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庆典天安门广场“红飘带”设计》 ,由马赛、陈洛奇、范寅良设计 (一)文化自信与创新自觉:从“形式仿古”到“精神传承” 从第十四届全国美展艺术设计展区的优秀作品中,我们可以清晰地观察到中国设计的文化自信达到新的高度。设计师对传统文化的运用不再停留于表层符号的简单挪用,而是深入到文化精神的传承与重构。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韩绪指出:“我们有一个阶段是跟随式的学习,现在这个阶段慢慢过去了,开始越来越自信地使用自己发掘出来的比较独特的设计语言?!薄吨扉苡瘟糯笮陀事稚杓啤罚ㄍ?)不仅在造型上体现东方韵味,更在功能设计上回应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这种既有文化自信又具国际视野的设计实践,标志着中国设计正在形成独特的文化话语体系。 图5 《“朱檐游龙”号大型邮轮设计》,由吕杰锋、付甘雨、王子豪、孙荦、陈婧、王乐诚、徐俊辉、陆江艳设计 (二)科技赋能与人文关怀:从“技术应用”到“价值创造” 科技创新正在重塑当代设计的方法论和表现形式。然而,更值得关注的是,技术应用已不再是简单的工具性采用,而是与设计理念、文化内涵进行深度交融,科技赋能与人文关怀的高度融合已经成为当代设计创新的核心路径。《京张高铁复兴号智能动车组》(图6)的设计便体现了这种融合,实现了从技术应用到价值创造的转变。该项设计贯彻“绿色、共享、开放、廉洁”办奥理念,围绕2022年冬奥服务和旅客出行需求,通过智能化运营系统根据客流变化及冬奥运输临时任务,精准运送冬奥赛事人员及普通乘客,实现运输能力的智能化精准调度,最大化提升资源利用率。在视觉设计上,车头两侧以冰雪蓝为基调,自鼻锥起向后飞扬的洁白色带随风舞动,若隐若现的雪花、轻舞飞扬的线条与奥运标识巧妙结合,彰显冬奥主题。“风”“雪”“奥运”三种设计元素以中国高铁为载体,在科技与人文的交互中体现了更高、更快、更强的奥运精神,印证了科技创新不是目的,而是服务于人文价值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服装设计领域的《风生水起》(图7)运用生物相容性材料进行3D打印创新,既展现了技术突破,又传递出东方衣文化的深层意蕴。这些实践表明,科技创新的终极意义在于服务于人文价值和社会进步。 图6 《京张高铁复兴号智能动车组》,由支锦亦、李锞腾、李洁心设计 图7 《风生水起》,由谢梦荻设计 (三)系统思维与跨界融合:从“单一领域”到“综合创新” 本届展览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是设计作品呈现出鲜明的系统性和跨界性。系统化的趋势在前几届也有所显露,但这一届尤为突出。以杭州亚运会视觉形象设计为例,从徽标到体育图标系统,从场馆空间到文创产品,形成了完整的设计体系?!督跣逦髂稀良抑蘅破仗逖橄低成杓啤罚ㄍ?)项目则构建了包含土家织锦工具、技艺、图案数据库的数字化设计成果,展现了传统手工艺与现代科技的有机融合。这种系统性思维不仅体现在单个项目中,更反映在设计领域的整体布局上,推动了设计学科的交叉融合和创新发展。 图8 《锦绣西南——土家织棉科普体验系统设计》,由汪泳、蒋涪陵、唐嘉逊、邓涵月、赵豫熙、李子昕设计 (一)教育范式与人才培养:从“技能传授”到“创新引领” 面对新时代的发展要求,设计教育必须实现从知识传授到创新能力培养的根本转变。一方面,高等院校通过“产教融合”模式,构建起设计教育、科研创新、产业实践协同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例如,部分高校联合华为、阿里等知名企业,建立多个省级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让学生通过“进平台、入团队、做项目”的方式参与实践。另一方面,院校注重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新时代设计人才。比如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领域,高校通过设立跨学科专业群,培养具备设计创新与技术融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二)产业融合与创新驱动:从“跟随制造”到“创意引领” 当代中国设计正在经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战略转型。202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质量强国建设纲要》提出“着力提升产品、工程、服务质量,着力推动品牌建设,着力增强产业质量竞争力”的总体要求,为设计创新提供了明确指引。设计创新已成为推动产业升级、提升品牌价值的核心驱动力。从北京冬奥会、杭州亚运会等国际盛会的视觉设计,到“巡天”登月服等航天装备的创新研发,中国设计不断突破关键技术瓶颈,形成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成果。尤其在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设计创新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引领作用。 (三)文化传承与时代创新:从“元素符号”到“精神重构” 中国设计的文化自觉与创新实践正在开辟出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如张明团队的《格物鼎新——中国传统造物方式的当代转译》(图9)系列作品,通过跨文化解读将中国文化内涵延伸到产品形象,体现科技与艺术、人文关怀的融合之美。在服装设计领域,《衍夏语·金锔》(图10)将织造夏布的苎麻丝与金属丝创新结合,采用古老的“锔瓷“技艺,展现传统工艺的当代价值。这些实践启示我们,文化自信并非简单的复古,而是要在对话传统中寻找现代表达。正如当代知名服装设计师邹游所说,设计师必须懂得透过以设计为媒介来表达个人的哲学思考和社会批判,设计的目的不在于技巧、技术的炫酷,而在于深层的文化思考和价值创造。 图9 《格物鼎新——中国传统造物方式的当代转译》,由张明、徐博文、章韵如、吴冬玥、陈涛、袁艺玮、张可妍、曾子容设计 图10 《衍夏语·金锔》 服装设计,由程琦设计 (一)技术引领与价值重塑:数字赋能开启设计新维度 随着数字技术的持续演进,艺术设计的边界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区块链等新技术不仅改变了设计的工具和方法,更重构了设计的思维模式和价值体系。本届展览中,信息与交互设计作品的突出表现已经预示这一趋势。韩绪指出:“平面设计一直在利用所有的新技术,去达成其恒定的使命,即把概念通过视觉的方式传达出去。技术更迭只会使其对自己的认知更清晰,更坚定。”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下,设计不再局限于形式创新,而是要通过技术赋能来实现更深层的价值创造,探索人与技术、艺术与科技融合的新可能。 (二)文化自觉与国际对话:构建中国设计的世界表达 在世界文明交流与互鉴的大格局中,中国设计正在形成独特的国际话语体系。从本届展览可以观察到,越来越多的设计作品既扎根中国文化沃土,又积极回应全球性议题。四川美术学院副院长、设计学院院长段胜峰指出:“真实的中国设计需要建立起超越西方现代化定义的综合认知,为中国设计解决中国问题、总结中国经验、形成中国方案提供澎湃动能?!闭庵至⒆惚就?、面向世界的设计实践,正在开创“中国设计”的新范式。未来,中国设计将在传承创新中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为人类文明发展贡献独特智慧。 (三)社会责任与时代使命:设计赋能美好生活愿景 展望未来,中国设计必将在服务国家战略、改善民生福祉、推动文化传承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从乡村振兴到城市更新,从工业转型到文化创意,设计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介入社会发展。正如重庆市美术家协会秘书长魏东所言:“中国设计作为创新链和价值链源头,正以其独特优势和创新发展趋势回应技术变革、产业升级等时代命题。”在新发展格局下,设计不仅要展现美学价值,更要承担起推动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使命。通过持续创新和深化实践,中国设计必将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独特力量。 当代中国美术生态正经历深刻的历史性转型。第十四届全国美展艺术设计展区的实践表明,中国设计已然迈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个阶段最显著的特征是:设计不再是单纯的形式创造,而是成为连接科技创新、文化传承与社会发展的重要纽带。从“巡天”登月服到重庆美术公园,从智能务农系统到城市更新实践,设计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介入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中国设计正在形成独特的创新范式。这种范式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又充分吸收世界文明成果;既注重科技创新的应用,又不忘设计的人文关怀;既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又着眼人民美好生活。这种多维度的融合创新,使中国设计在“两个结合”的实践中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然而,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中国设计的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设计创新能力的提升、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设计评价体系的完善等,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特别是在全球化与数字化的双重驱动下,如何在保持文化自信的同时推进国际交流,如何在拥抱技术创新的同时坚守人文价值,都是需要深入思考的课题。 展望未来,中国设计的发展前景令人期待。随着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设计必将在推动技术创新、传承文化精神、服务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下,在科技创新与文化自信的双重支撑下,中国设计必将创造出更多兼具时代性和民族性的优秀作品,为人类文明发展贡献更多中国智慧。(该文系“重庆市文联2025年度主题文艺创作扶持项目”) 作者:杨叶秋,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设计学博士
(杨叶秋供图)
(《重庆文艺》编辑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