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近学生联系方式_附近300元两个小时,楼风信信息论坛2024,附近学生约100三小时

你所在的位置:文艺头条

艺见 | 夏烈 许苗苗:新大众文艺之“新”

2025-03-20 16:56:00来源: “中国文艺网”微信公众号0 条评论

编者按:随着互联网的广泛普及、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的迭代兴起,人民大众从台下走到台上、从台前走到幕后,从文艺作品的接受者、欣赏者变成创作者、评价者。一场深度的大众文艺变革悄然发生,一场“新大众文艺”浪潮扑面而来。文艺与生活、文艺与科技、文艺与经济的关系变得前所未有的紧密。创作者与欣赏者、内容与形式、文字与影像、虚拟与现实、传统文艺与新文艺加速融合。

回望中国文艺的百年历程,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到20世纪30年代“文艺大众化运动”,从延安时期“文艺为人民大众”的提出到新中国成立时“人民文艺”概念的提出,再到新时代以来“以人民为中心”的进一步阐释,高扬人民性始终是中国文艺的鲜明底色。如今,“新大众文艺”兴起,其中蕴含着开阔的理论探讨空间。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特邀请专家学者撰文,围绕新大众文艺的人民性等特征,开展理论辨析和现象阐释,思考如何引领推动新大众文艺发展。本期“艺见”特刊发五篇文章,今日发布夏烈的《新大众文艺的创造精进之旅》、许苗苗的《新大众文艺的新面貌、新主体与新标准》,以飨读者。


新大众文艺的创造精进之旅

夏烈


新世纪以来,中国文化现场最大的变量来自于具有新特质的大众文化的崛起。伴随改革开放和文化市场而流行畅销的一些作品和作者曾经在文化批判和文艺层次论中被归为末流,但传统精英主义的观念近年来并不能有效解释和覆盖正在发生、发展的变化,既无法左右当代受众的文化选择以及人们主动参与大众文艺创造的热情,更无法一言遮蔽那些不断新兴的大众文艺与数字媒介、全民共创、IP改编、国际交流互鉴等新特质的关联。换言之,传统的经典文化模态及其文艺解释权、话语权受到挑战,新的发端于大众文艺的中国样式、中国形态、中国实践则在建构。

尤可注意但事实上又常被忽略的是这种极富时代性和世界性的新兴文化、文艺所出现的时间和阶段。它是在新世纪到来前后产生,并在新世纪的各种条件全面支撑和推动下蓬勃生长的。互联网技术成为“新基建”,中国文化产业向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迈进,视听迈向文化接受中心并对内容资源有巨大渴求,全球化极大地促进了大众文化的生产、交流、传播和贸易,甚至教育普惠、国人教育水平空前提高等等,都在形塑和影响这样一个时代及其文艺?!按笾凇本哂蟹岣恢干?,也确实以复杂多元又具有伟力的样貌创造性呈现着中国历史和人类文明坐标系中的独特群体。

新大众文艺不仅构成了我们文化和文艺的新语境,也构成了我们文化和文艺方法、路径、实践、理想、规划、方案的“新干道”。如果说“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从20世纪初的平民文艺、人的文学和启蒙主义开始,那么,百年后的文化可能从大众文艺特别是“新大众文艺”的概念来拓展。它以新的技术、社会、政治和传播条件,呼唤我们参与介入并构建文艺的理想、理念。

70a4a2c00e67ae722289e91ee286ad85.png

△胡安焉著《我在北京送快递》

新大众文艺的种种,无论是以劳动者的身份视角与文艺表达所展现的精神成果,如胡安焉的非虚构作品《我在北京送快递》《生活在低处》、王计兵的诗集《赶时间的人》《手持人间一束光》、范雨素的散文《我是范雨素》和长篇小说《久别重逢》、陈慧的非虚构故事集《在菜场,在人间》等等,还是在市场强力介入而依旧葆有智慧和精品追求的网络文学、网络剧、短视频、微短剧等领域,如阿耐的《大江东去》(和据此改编的电视剧《大江大河》)、猫腻的《庆余年》《将夜》、马伯庸的《长安十二时辰》《大医》、骁骑校的《长乐里:盛世如我愿》、祈祷君的《开端》、齐橙的《大国重工》、天瑞说符的《我们生活在南京》、李子柒的传统文化短视频、意公子的文化艺术短视频、江寻千等的非遗短视频、康仔农人等的“新农人”短视频,以及《我的归途有风》《三星堆·未来启示录》等“跟着微短剧去旅行”的现象级微短剧……都是在适应了新大众文艺环境和条件的基础上脱颖而出的。对于经受过传统审美体系训练的人而言,这些大众文艺作品总是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但属于21世纪的普通人的声音、故事、立场、精神通过或朴素或生动的形式得以呈现、升华和衍生,逐渐汇聚着属于21世纪的新文艺、人民文艺。这些文艺的信息、形象、质地和力量,使我们不得不重视这种属于人民创造、具有浩荡元气和生命力、挑战刷新着上个世纪文艺评价和审美体系的新型文艺。

418e232ddc167e48184f975d3c676224.jpg

△微短剧《三星堆·未来启示录》

新大众文艺在迅猛发展中基本趋于媒介和市场形式,并正在形成文化、审美特征。

新大众文艺的“新”首先体现在新媒介性。互联网为大众文艺奠定了集生产、传播、消费、评价于一体的平台机制,助力数字社会的新兴文艺。我们在豆瓣、知乎等平台看到了更多体现传统文学修养的文本,但同样是网络发表、营收和读写互动机制下的产物,即便是在纯文学奖项中“打通关”的金宇澄的《繁花》,依旧清晰地留下了新媒介写作规制下的轨迹,包括作者这一要素,在网络写作时也是以平等交流的网民而存在的。未来的新媒介正在更新进化中,一个大众文艺的“数智化时期”将伴随AI技术突进和文艺应用发生重大的新变。

其次是与受众市场紧密相连后的审美特征。从早期的强调好看到“爽文”“爽剧”“?!焙汀笆菘獯醋鳌?,然后到主流化、精品化、IP化、国际化的“四化”特征下的“不爽之爽”(差异化、个性化、艺术化的爽感营造)以及最大公约数的“共情”意识,甚至追求“人物的弧光”——20余年的大众文艺并非一成不变,其中有泥沙俱下的混乱,更有艺术和技术的精进。大众文艺是通俗的,也是兼顾多元的;是复制的,也是催迫创新的;是看重流量的,也是掌握时代密码的;是民间喜乐的,也是可以注入庄严崇高的。新大众文艺的文化和审美系统远未完成,目前展现的主要还是自然主义的成长秉性,这也为新大众文艺的“新”(作为形容词乃至动词)预留出广大的空间。

以网络文艺为核心的大众文艺加速了“新”的进程。一些重要的文献所陈述的不仅仅是政治判断和要求,也是重要而专业的文艺见解、文艺评论、文艺判断。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改变了文艺形态,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文艺类型,也带来文艺观念和文艺实践的深刻变化。由于文字数码化、书籍图像化、阅读网络化等发展,文艺乃至社会文化面临着重大变革。要适应形势发展,抓好网络文艺创作生产,加强正面引导力度。近些年来,民营文化工作室、民营文化经纪机构、网络文艺社群等新的文艺组织大量涌现,网络作家、签约作家、自由撰稿人、独立制片人、独立演员歌手、自由美术工作者等新的文艺群体十分活跃。这些人中很有可能产生文艺名家,古今中外很多文艺名家都是从社会和人民中产生的?!闭庖恢匾凼鍪嗄昀瓷羁逃跋熳胖泄笾谖囊盏某∮?,既敏锐概括了文艺和社会文化的世纪之变,强调了创新活力是趋势、是形势,要加强正面引导力度,又从历史经验和创作主体判断“这些人中很有可能产生文艺名家”。讲话鼓舞创作生产主体,使之强化了文明文化文艺的自觉。如何熔铸古今、热爱人民、锻造精品、文质兼美,是新时代大众文艺的“可能名家们”值得思考琢磨、自我建设的使命。

新大众文艺之“新”,并非仅仅是媒介之新、审美之新,还是情操之新、使命之新,是一个自觉和建设的过程,是念念不忘、生生不已的创造精进之旅。古往今来的大量文学艺术体裁、题材,都是从民间的、大众的文艺样式中不断创新创造、凝聚智慧,最终由杰出的文人、知识分子加以完善和完成的,是为文艺名家和传世经典。也许,数字化时代的文艺是更为流动的、众创的、高速变化的,但放大时间和空间的坐标,依旧需要具体的作品和作者来标记人类思想、情感和意志的艺术峰值。重要的是“新”的能力和觉悟,只有智慧和诚实的人才能开垦好时代沃土。

作者:夏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杭州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媒学院教授


新大众文艺的

新面貌、新主体与新标准

许苗苗


从乡村短视频到“国风李子柒”,从小众UP主到“匠艺手工耿”,回乡大学生“封印”普通话,办公室白领齐跳金蛇舞……时代列车满载新故事、新歌曲、新亮点飞驰而来,迷人的灵韵和独到的匠心共同构造新大众文艺。作为新大众文艺尤其亮眼的一支,网络文学追随大众审美变迁,显示出媒体赋权的潜力,并有赖于文艺评价体系的多元包容。

b267643d250bb6b4f8fb796dd4fa1834.jpg

△李子柒短视频截图

源于大众的新面貌

求新求变是大众文艺发展的动力,常讲常新则是大众创造力的表现。网络文学发展二三十年来,此起彼伏的潮流类型不断刷新人们的阅读体验。

传统文艺创作的任务专属知识阶层,即便在大众文艺领域,也少不了专业工作者的判断取舍。这种被提纯雅化的二度创作虽然强调源自大众的原汁原味,却以浓缩凝练的典型形象塑造相对稳定的审美范式。新媒介文艺则完全来自异质化的大众,其面貌体现出不同阶层的审美趣味,也标志着文化、资本和权力在新媒介场域中的争夺。

我国网络文学即经历了从无功利向产业化的过程,这种转变充分说明新媒介大众文艺的多变。早期作者虽自称是“草根” ,却服从印刷媒体权威,将网络作为报刊的电子镜像,作品力求贴近或超越书刊。这种以网络界面对齐印刷版面的文学观,使许多作品既远离民间的鲜活,又缺乏专业的严谨,因此很快被论坛中的讲述式书写替代。如今我们所见网络文学中主流的通俗小说则不是报刊品位的延续,而是网上故事讲述者、游戏玩家、虚拟社交爱好者互动的结果,是网民生活经验和媒介创造力深度结合的产物,主要受大众精神需求引导。

在这种情况下,网络文学越丰富,意味着大众趣味表露越彻底。当大众成为网络文学活动参与者后,他们的页面停留、阅读和点击就不再是个体行为,而变成新大众文艺的有效数据。网络文学之变显现大众文艺之新,从纯情热血的校园趣闻到反转离奇的都市传说,从斗天斗地的《洪荒战神》到与生活讲和的《吐槽高手》,正是大众推动网络故事生产从吸引点击的标签式制造,成长为超预期、“神反转”的个性潮流。

与传统由作者到读者的“写作—反馈”链路不同,网络文学通过即时交互孕育出非线性反馈模式,更贴切及时地描摹大众心理、把握社会趋势,这也正显示出其作为新大众文艺的优长。网络媒介释放了大众在文艺生产消费中的主体性。网络文艺在新媒介探索试错的优选过程中不断转换,这意味着大众正借助点击和转发行使选择权,筛选契合自身的风格和话题??杉?,大众文艺的生命力由在场的大众赋予,新网文潮流的变动标志着新大众文艺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审美的民主化。不容否认,在网文的热门故事模式和流行趣味变迁中体现出的集体无意识,正是一段时间内独特的中国经验。

借力媒介的新主体

文艺创新源自大众,但只有以恰当的形式表现出来,灵感才能获得解放。在新媒介推动下,无差别受众转化为参与性极强的新主体。新大众文艺伴随着差异化的大众所具备的艺术能力提升,还在更深层次体现出“美在生活,匠在民间”的大众文艺根源。

在法兰克福学派和利维斯主义视野下,大众文化是批量制造的工业产品,既没有民间文化的活力,也缺少精英艺术的灵韵。这种认识出自他们所处的媒介环境,在电视、小报时代,大众被看作无鉴别力的均质对象,只能僵硬地接受权力意志灌输。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大众因知识结构和媒介经验的差异,逐渐演变为创造力各异的新群体。我国网络文学超过5亿的参与者中,既包括基层百姓也不乏精英群体,既有不断更的码字“劳?!币灿幸徊俊胺馍瘛钡奶觳叛∈?。多样群体意味着广泛大众已经接纳并习惯“参与”网络文学。网络文学不可能被拥有特定技能的专业群体垄断,它属于深度媒介生存中书写日常经验的大众。

互联网的巨大能量在于激发大众自主生产的积极性,成功的网络作品既出自作者,也是集体的产物。在线读者的评价和挑剔促使作者无法松懈,不得不积极自我开发,在网络大众群体共同努力之下提升作品质量。以中国小说学会2024年度“中国好小说·网络小说”榜首《十日终焉》写作中的大众互动为例,作者“杀虫队队员”声称很多情节都是脑力竞赛的结果:“读者天天在评论区跟我比赛,我刚写完就发现他们猜测后面的情节走向,一看说得还挺对,就赶紧熬夜改,一定要想到一个更好更绝妙的情节,让你们都猜不到!”可见,好故事源于人的互动。如果说新大众文艺是媒介技术与大众交融共生的产物,那么大众群体的壮大推动了大众文艺的壮大。文化身份多样的创作主体使新大众文艺海纳百川。

532698e34d1c10ef74ac220fe16ddf95.png

△杀虫队队员著《十日终焉·囚笼》

多元并重的新标准

新主体催生新故事,而在故事巨大的生产潜力和经济增长背后,意识形态的导向、媒介资本的争夺等问题也不可忽视。为避免文艺被单一话语主导,就必须深入剖析新媒介文艺与新大众文艺同源背后的隐形权力机制,并据此建立真正多元、多维的评价体系。

网络文学具备多种评价机制,其中各级各类“榜单评比”反映出不同的话语倾向。如有关文化管理机构推出的“影响力榜”和“优秀出版工程”等,彰显网络文学的中国特色和经验;“中国好小说”和“青春榜”等则代表专业论者和特定目标群体关注的新趋势潮流;各省市评比如“天马文学奖”“金键盘”“金桅杆”等,致力于弘扬地方文化,发掘青年人才;阅文、纵横等文学网站的大神榜、风云榜,则直观反映作品的市场表现。诸多榜单以宣传导向、专业创新、市场欢迎度等不同要素,为全面、客观地评价网络文学提供了多维度的参考。

当然,创作现场永远领先于评价机制。准确捕捉文艺动向、促进文艺健康发展,需要不断更新细化相应评价标准。2024年番茄小说“巅峰榜”所依据的动态大数据是评价网文的新维度。“巅峰榜”既涵盖作品又涉及衍生领域,不仅利用强大的算法统计阅读、转发、回复量等显性指标,还借助内容分析和同步转化,将标志媒介转型潜力这一隐性因素纳入考量。这种显性与隐性结合、数字统计与内容分析并重的计算逻辑,使之得以实时捕捉网络文艺动态,具备成为风向标的价值。这一榜单为网络文学评价体系增加了数据新维度,为网络文艺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大众创造力的进一步开发提供了更全面的依据。通过完善多元评价体系,人们能更准确地把握网络文学潮流趋势,筛选真正具备创新价值和发展潜力的新媒介文艺、大众文艺作品。

网络文学是新大众文艺的一维,其中,匠心与灵韵勾勒出文艺的新面貌,一转、一评展现出大众的能动性。在艺术与技术的紧密联动、内容与数据的综合考量下,新大众文艺的独特品格得以凸显。

作者:许苗苗,北京文联签约评论家、首都师范大学教授

更多>>新闻资讯
更多>>相关协会